你以为你懂 React 吗?
大约 9 分钟约 2798 字...
- React 是前端中最受瞩目的框架,其倡导的多种思想也对其他框架(比如 Vue)有着广泛影响
- 对此,挑选出 React 中一些「不为人知」却又非常重要的点,进行解析,可以更好、更深入地理解 React
- 相关知识点如下:
神奇的 JSX
JSX 是 React 的骨骼,它搭起了 React 应用的组件,是整个项目的组件框架基础
JSX 就是丑陋的模版
- 直观上看,JSX 是将 HTML 直接嵌入在了 JS 代码里面,这是刚开始接触 React 时,很多人最不能接受的设定,因为表现和逻辑耦合在一起,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混乱和困扰
- 但是从现在发展来看,JSX 让前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组件化成为了可能
- 先来看看
JSX 多种姿势实现条件渲染
场景:渲染一个列表,但是需要满足:列表为空数组时,显示空文案「Sorry,the list is empty」,同时列表数据可能通过网络获取,存在列表没有初始值为 null 的情况
- JSX 实现这种条件渲染最简洁的手段就是三目运算符:
const list = ({list}) => {
const isNull = !list
const isEmpty = !isNull && !list.length
return (
<div>
{
isNull
? null
: (
isEmpty
? <p>Sorry, the list is empty </p>
: <div>
{
list.map(item => <ListItem item={item} />)
}
</div>
)
}
</div>
)
}
- 但是多加了几个状态:加上出现错误时,正在加载时的逻辑,三目运算符嵌套地狱可能就要出现了:
const list = ({isLoading, list. error}) => {
return (
<div>
{
condition1
? <Component1 />
: (
condition2
? <Component2 />
: (
condition3
? <Component3 />
: <Component4 />
)
)
}
</div>
)
}
- 如何破解这种嵌套呢?常用的手段是抽离出 render function:
const getListContent = (isLoading, list, error) => {
console.log(list)
console.log(isLoading)
console.log(error)
// ...
return ...
}
const list = ({isLoading, list, error}) => {
return (
<div>
{
getListContent(isLoading, list, error)
}
</div>
)
}
- 甚至使用 IIFE:
const list = ({isLoading, list, error}) => {
return (
<div>
{
(() => {
console.log(list)
console.log(isLoading)
console.log(error)
if (error) {
return <span>Something is wrong!</span>
}
if (!error && isLoading) {
return <span>Loading...</span>
}
if (!error && !isLoading && !list.length) {
return <p>Sorry, the list is empty </p>
}
if (!error && !isLoading && list.length > 0) {
return <div>
{
list.map(item => <ListItem item={item} />)
}
</div>
}
})()
}
</div>
)
}
- 这样一来就可以使用 console.log 进行简单调试了,也可以使用 if...else 进行条件渲染
重要
- 实际上,JSX 会被编译为 React.createElement
- 直白来说,
- 因此 JSX 中除了 JS 表达式,不能直接写 JavaScript 语法
- 准确来讲,JSX 只是函数调用和表达式的语法糖
JSX 的强大和灵活
- 虽然 JSX 只是函数调用和表达式的语法糖,但是 JSX 仍然具有强大而灵活的能力
- React 组件复用最流行的方式都是在 JSX 能力基础之上的,比如 HoC,比如 render prop 模式:
class WindowWidth extends React.Component {
constructor() {
super()
this.state = {
width: 0
}
}
componentDidMount() {
this.setState(
{
width: window.innerWidth
},
window.addEventListener('resize', ({target}) => {
this.setState({
width: target.innerWidth
})
})
)
}
render() {
return this.props.children(this.state.width)
}
}
<WindowWidth>
{
width => (width > 800 ? <div>show</div> : null)
}
<WindowWidth>
- 甚至,还可以让 JSX 具有 Vue template 的能力:
render() {
const visible = true
return (
<div>
<div v-if={visible}>
content
</div>
</div>
)
}
render() {
const list = [1, 2, 3, 4]
return (
<div>
<div v-for={item in list}>
{item}
</div>
</div>
)
}
- 因为 JSX 总要进行一步编译,在这个编译过程中借助 AST(抽象语法树)对 v-if、v-for 进行处理即可
你真的了解异步的 this.setState 吗?
this.setState 到底是异步执行还是同步执行?
this.setState 全是异步执行吗?
- this.setSate 这个 API,官方描述为:
setState() does not always immediately update the component. It may batch or defer the update until later. This makes reading this.state right after calling setState() a potential pitfall.
- 既然用词是 may,那么说明 this.setState 一定不全是异步执行,也不全是同步执行的,所谓的「延迟更新」并不是针对所有情况
- 实际上, React 控制的事件处理过程,setState 不会同步更新 this.state
- 而在 React 控制之外的情况,setState 会同步更新 this.state
- 什么是 React 控制内外呢?举个例子:
onClick() {
this.setState({
count: this.state.count + 1
})
}
componentDidMount() {
document.querySelectorAll('#btn-raw')
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 this.onClick)
}
render() {
return (
<React.Fragment>
<button id="btn-raw">
click out React
</button>
<button onClick={this.onClick}>
click in React
</button>
</React.Fragment>
)
}
- id 为 btn-raw 的 button 上绑定的事件,是在 componentDidMount 方法中通过 addEventListener 完成的,这是脱离于 React 事件之外的
- 因此它是同步更新的,反之,代码中第二个 button 所绑定的事件处理函数对应的 setState 是异步更新的
- 这样的设计也不难理解,通过「延迟更新」,可以达到更好的性能
this.setState promise 化
- 官方提供了这种处理异步更新的方法,其中之一就是 setState 接受第二个参数,作为状态更新后的回调,但这无疑又带来了 callback hell 问题
举一个场景
- 开发一个 tabel,这个 table 类似 excel,当用户敲下回车键时,需要将光标移动到下一行,这是一个 setState 操作,然后马上进行聚焦,这又是一个 setState 操作
- 如果当前行就是最后一行,那用户敲下回车时,需要先创建一个新行,这是第一个 setState 操作,同时将光标移动到新的「最后一行」,这是第二个 setState 操作
- 在这个新行中进行聚焦,这是第三个 setState 操作
- 这些 setState 操作依赖于前一个 setState 的完成
- 面对这种场景,如果不想出现回调地狱的场景,常见的处理方式是利用生命周期方法,在 componentDidUpdate 中进行相关操作
- 第一次 setState 进行完后,在其触发的 componentDidUpdate 中进行第二次 setState,依此类推
- 但是这样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:
- 逻辑过于分散,生命周期方法中有很多很难维护的「莫名其妙操作」,出现「面向生命周期编程」的情况
- 回到刚才问题,解决回调地狱,最直接的方案就是将 setState Promise 化:
const setStatePromise = (me, state) => {
new Promise(resolve => {
me.setState(state, () => {
resolve()
})
})
}
- 这只是 patch 做法,如果修改 React 源码的话,也不困难:
原生事件 VS React 合成事件
相关信息
- React 中的事件机制并不是原生的那一套,事件没有绑定在原生 DOM 上 ,大多数事件绑定在 document 上(除了少数不会冒泡到 document 的事件,如 video 等)
- 同时,触发的事件也是对原生事件的包装,并不是原生 event
- 出于性能因素考虑,合成事件(syntheticEvent)是被池化的
- 这意味着合成事件对象将会被重用,在调用事件回调之后所有属性将会被废弃
- 这样做可以大大节省内存,而不会频繁的创建和销毁事件对象
- 这样的事件系统设计,无疑性能更加友好,但同时也带来了几个潜在现象
现象 1:异步访问事件对象
- 不能以异步的方式访问合成事件对象:
function handleClick(e) {
console.log(e)
setTimeout(() => {
console.log(e)
}, 0)
}
- 上述代码第二个 console.log 总将会输出 undefined
- 为此 React 准备了持久化合成事件的方法:
function handleClick(e) {
console.log(e)
e.persist()
setTimeout(() => {
console.log(e)
}, 0)
}
现象 2:如何阻止冒泡
- 在 React 中,直接使用
e.stopPropagation
不能阻止原生事件冒泡,因为事件早已经冒泡到了document
上,React 此时才能够处理事件句柄 - 如代码:
componentDidMount() {
document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 () => {
console.log('document click')
})
}
handleClick = e => {
console.log('div click')
e.stopPropagation()
}
render() {
return (
<div onClick={this.handleClick}>
click
</div>
)
}
- 执行后会打印出
div click
,之后是document click
,e.stopPropagation
是没有用的 - 但是 React 的合成事件还给使用原生事件留了一个口子,通过合成事件上的 nativeEvent 属性,还是可以访问原生事件
- 原生事件上的 stopImmediatePropagation 方法:
- 除了能做到像 stopPropagation 一样阻止事件向父级冒泡之外,也能阻止当前元素剩余的、同类型事件的执行(第一个 click 触发时,调用
e.stopImmediatePropagtion
阻止当前元素第二个 click 事件的触发)
- 除了能做到像 stopPropagation 一样阻止事件向父级冒泡之外,也能阻止当前元素剩余的、同类型事件的执行(第一个 click 触发时,调用
- 因此这一段代码只会打印出
div click
:
componentDidMount() {
document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 () => {
console.log('document click')
})
}
handleClick = e => {
console.log('div click')
e.nativeEvent.stopImmediatePropagation()
}
render() {
return (
<div onClick={this.handleClick}>
click
</div>
)
}
请不要再背诵 Diff 算法了
- 通过一个侧面来剖析 Diff 算法的细节
Element diff 的那些事儿
- React 把对比两个树的时间复杂度从 On 立方降低到大 On,三个假设也都老生常谈了
- 但是关于兄弟列表的 diff 细节,React 叫做 element diff,可以展开一下
- React 三个假设在对比 element 时,存在短板,于是需要开发者给每一个 element 通过提供 key
- 这样 react 可以准确地发现新旧集合中的节点中相同节点,对于相同节点无需进行节点删除和创建,只需要将旧集合中节点的位置进行移动,更新为新集合中节点的位置
- 组件 1234,变为 2143,此时 React 给出的 diff 结果为 2,4 不做任何操作,1,3 进行移动操作即可
- 也就是元素在旧集合中的位置,相比新集合中的位置更靠后的话,那么它就不需要移动,当然这种 diff 听上去就并非完美无缺的
- 来看这么一种情况:
- 实际只需对 4 执行移动操作,然而由于 4 在旧集合中的位置是最大的,导致其他节点全部移动,移动到 4 节点后面
- 这无疑是很愚蠢的,性能较差,针对这种情况,官方建议:
「在开发过程中,尽量减少类似将最后一个节点移动到列表首部的操作」
- 实际上很多类 React 类库(Inferno.js,Preact.js)都有了更优的 element diff 移动策略
有 key 就一定「性能最优」吗?
- 刚才提到,在进行 element diff 时:由于 key 的存在,react 可以准确地判断出该节点在新集合中是否存在,这极大地提高了 element diff 效率
- 但是加了 key 一定要比没加 key 的性能更高吗?
- 来看这个场景,集合 [1,2,3,4] 渲染成 4 组数字,注意仅仅是数字这么简单:1234
- 当它变为 [2,1,4,5]:删除了 3,增加了 5,按照之前的算法,把 1 放到 2 后面,删除 3,再新增 5,整个操作移动了一次 dom 节点,删除和新增一共 2 处节点
- 由于 dom 节点的移动操作开销是比较昂贵的,其实对于这种简单的 node text 更改情况,不需要再进行类似的 element diff 过程,只需要更改
dom.textContent
即可
const startTime = performance.now()
$('#1').textContent = 2
$('#2').textContent = 1
$('#3').textContent = 4
$('#4').textContent = 5
console.log('time consumed:' performance.now() - startTime)
- 这么看,也许没有 key 的情况下要比有 key 的性能更好
总结
- 实际上,任何一个类库或者框架,都不能停留在初级使用上,而更应该从使用的经验出发,深入细节,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框架,也能更快地自我提升
Powered by Waline v3.3.2